我常常會問養(yǎng)豬人和屠宰商,,什么樣的豬是最好的豬?對種豬場的人,,我還會問:怎樣才能選出最好的豬,?
從育種的角度來看,第一個問題是選育方向的問題,,第二個問題是選育技術的問題,,今天想談談第一個問題。
對什么是好豬的問題,,我們會得到許多不同的回答,,養(yǎng)母豬的希望產仔數(shù)高、初生重大,;養(yǎng)肥豬的希望生長快,、料肉比低;屠宰商則希望屠宰率高,、瘦肉率高,。我沒問過消費者對好豬的看法,但對什么是好豬肉,,消費者一定會要求安全好吃,。另外,適應性好,、抗病力強是大多數(shù)養(yǎng)豬人共同的要求,。
我們怎樣來確定育種目標,以滿足眾多的要求及獲得最大的效益,?我個人認為,,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:
1、分品種或品系確定選育目標,。
不同的品種或品系在商品豬生產體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,,如長白和大白通常作為母系品種用于生產F1代母豬(父母代母豬),其繁殖性能一定是選擇的重點,,另一方面母豬對商品豬會有一半的貢獻,,所以也要兼顧母系品種的生長速度、料肉比等性狀的選擇,。杜洛克,、皮特蘭等父系品種則以生長速度,、飼料報酬、瘦肉率等為主要選擇目標,。
2,、價值導向的原則,。
育種的目的是要通過不斷提高性能,,讓豬肉產業(yè)鏈上的每個成員獲得更大的效益,。我們要特別強調產業(yè)鏈上的每個成員都獲益,也就是說我們的遺傳改良不但要讓養(yǎng)豬人高興(生長,、繁殖性狀的改進),、也要讓屠宰商滿意(胴體性狀的改進)、還要讓消費者喜歡(肉質的改進),。
由于各性狀之間沒有可比性,,我們要通過經濟加權的方式,讓其在價值上可比,。不同品種之間的對比要比價值,,比生產成本的高低(通過飼養(yǎng)天數(shù)、料肉比等計算)及產品價值的高低(屠宰率,、瘦肉率,、胴體等級等決定)。計算遺傳進展時也要計算價值的提高,,即把所有性狀的提高或下降換算成錢計算進展,。
舉例來說,商品豬從20公斤養(yǎng)至120公斤出欄,,如果料肉比改進0.02,,意味著全程節(jié)省飼料為:(120-20)x 0.02=2公斤,節(jié)省錢為:2 x 3.2=6.4元,。
同樣,其它性狀的改進,,如生長速度的提高(飼養(yǎng)天數(shù)減少),、瘦肉率的提高(瘦肉產量的增加)等也都可以計算出價錢。這樣,,在育種方向的確定上,,也就是在性狀的確定以及各性狀加權系數(shù)的確定上,以價值為導向,。
選種時,,比的不是單個性狀,而是總的價值,,通過價值育種,,讓養(yǎng)豬人更賺錢,,讓一頭豬在豬肉鏈上的總價值更高。
3,、市場導向的原則,。
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需求,有的市場追求瘦肉率,,有的市場希望買大豬(含一定的脂肪,,增加風味),有的市場愿意為好肉質付高價,。種豬公司應該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,,根據(jù)目標市場的需求確定育種目標及選育方向。
大型育種公司可以針對不同的市場,,設定不同的選育目標,,培育不同的品種或品系,以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,。大公司有時也會根據(jù)客戶的特殊要求,,設定客戶化的育種目標,為特定客戶培育特定品種,。另外,,育種是個長期的過程,見效很慢,,育種的產品(種豬)不可能很快地隨市場變化而變化,,所以大公司還應該預測潛在的市場需求,提前開展相應的育種工作,。
市場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,,以前脂肪型的豬也很受歡迎,后來市場只追求瘦肉型豬,,瘦肉率成為重要的選擇性狀,,瘦肉率是個相對的性狀,體重越輕,,瘦肉率越高,,瘦肉率本身并沒有價值,所以現(xiàn)在我們更關注瘦肉量,。一直以來我們都很重視生長速度,,現(xiàn)在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適應性(抗病性)、關注肉質,、以及關注飼料利用率,。飼料占養(yǎng)豬成本的約70%,飼料利用率應該優(yōu)先地列入我們的育種目標,,遺憾的是我國大部分種豬場并沒有開展料肉比的測定,。
育種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,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進展,所以育種人要有足夠的耐心,?;虻姆蛛x和合子的形成是一個隨機的過程,個體的遺傳改變很難預測,,但從群體的水平來看,,只要認真做育種,就會一代比一代好,。另一方面,,這種隨機性也會碰巧地組合產生特別優(yōu)秀的個體,只有長期堅持做育種的人才有機會遇到這種特別優(yōu)秀的個體,。育種群越大,,測定數(shù)量越多,選到優(yōu)秀個體的概率就越大,,遺傳改良的速度也就越快,。
作者簡介
傅衍:浙江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,史記生物首席科學家
傅衍曾在德國學習和工作十年,,獲柏林工大博士學位及洪堡大學Albrecht- Daniel- Thaer獎。1996-2000年任中加瘦肉型豬項目顧問,;1998-2002年曾三次赴美國Iowa州立大學做訪問教授,;1997-2006年任全國種豬遺傳評估專家組成員,發(fā)起及參與了全國種豬遺傳評估和聯(lián)合育種的工作,;2005-2012年任PIC亞洲技術總監(jiān)及Genus中國技術與研究總監(jiān),。主持各類課題20多項,包括國家973子課題,、農業(yè)部重大專項子課題,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教育部優(yōu)秀年輕教師基金等,,發(fā)表論文120余篇,,專著2本。
本文刊登于《農財寶典·畜牧版》2015年1月刊,。